查看原文
其他

恕我直言,警惕制造新的「口袋罪」

张是之 奥派经济学 2022-04-20

★ 关注备份号防失联 → 右上角 → 设为星标 ★


文丨张是之
批评不自由,则赞美无意义。
这句话知道的人很多,我个人有条件的支持。
这句话原句出自法国剧作家博马舍,十八世纪创作的《费加罗的婚礼》第五幕第三场:「若连评论的自由权利都被剥夺,那迎合的赞颂也将消失。」
后来出现在法国《费加罗报》的报头上时,成为现在这句,流传也更为广泛。
当然我不确定这个翻译是否准确,仅从字面意思来看,原句其实并不太符合我们今天的现实。
今天的现实是,在评论的自由权利不太充分的地方,基本上是赞颂盛行之地,而不是相反。
尽管如此,批评的自由,也还是一种有条件的自由。
简单来说就是,批评不是不可以,但批评不仅仅是动动嘴、动动笔的问题,还需要借助很多东西才能表达。
批评是一套「组合拳」,是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手段才能达成目的。
而这一系列的手段组合,必定是与产权相关联的。
很多人以为的言论自由,是随便怎么说,其他人都无权干涉和阻止。
很明显并非如此,产权范围内,随便你怎么说都可以,因为嘴巴长在自己身上,这点其他人的确无权干涉。
但是只要你希望借助其他手段把你想要表达的东西传递出去,那就一定会借助他人的产权之物来实现。
比如你可能需要一个集会的地方,可能需要一个话筒,也可能你需要通过网络传递出去。
总之,你在自己家里怎么说都没人参与,只要涉及到信息的传递,和其他产品的交易一样,必定需要其他人的协助。
所以,从来没有什么平白无故的言论自由,有了产权才能谈言论自由。
脱离产权谈自由,那都是空谈。
但是这里有个比较棘手的问题,那就是最近几年常见多发的「网暴」问题。
针对这一问题,有委员提案要加大惩处力度,特别是建议将严重的网络暴力纳入公诉案件。
这个问题棘手就棘手在,很难准确定义「网络暴力」。
真实世界中的暴力基本可以准确定义,有争议的无非是暴力的责任认定问题。
但是虚拟世界中的「网络暴力」,这个该怎么界定?
2019年12月,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》。
根据这个规定,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、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、人肉搜索、深度伪造、流量造假、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。
但其中也只是提到了不得开展网络暴力,并没有给网络暴力下一个明确的定义。
如果是简单地把网络暴力定义成「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,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」,这未免太过草率。
比如这个规定里边提到的「人肉搜索」,这属于网络暴力吗?好像是又好像不是。
如果把「人肉搜索」定义为网络暴力,那么前段时间丰县「铁链女」事件,岂不是一种严重的网络暴力?
当然会有很多人说,这是为了查清真相,为了正义,为了救人。
这些我都同意,没问题。
问题是,如此这般来判断是否是网暴的话,就必须引入对动机的考察。
同样是对铁链女信息的披露,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基于正义和愤怒,但是有的人不相信。
有的人就指责发声的人是故意找事,是在递刀子。这就是对动机的怀疑。
而我们都知道,一个人的动机是他的心理活动,外人很难真正掌握。外人能掌握的更多的是其行为,而非动机。
对于动机而言,人的其他活动还好判断,但是对于信息的表达,那就很难说了。
同样的语言文字,表达的意思可能一样,但背后的动机可能恰恰相反。
比如「铁链女」事件中,大部分人是基于正义的,有没有人就是想借机来贬损中国呢?
当然有,但这些人我们很难辨别,即便是他们复制粘贴发同样的文字信息,我们也无法辨别这样的文字,到底是为了正义还是为了内心的灰暗。
无法基于信息本身进行判断,实际上也就说明了,无法借助动机来定性。
特别是用动机来划分「敌我阵营」,更不靠谱。除了制造无端的对立之外,没有实质性好处。
对于「网络暴力纳入公诉」的提议,微博上几乎是一片赞成,少有反对之声。
这些人肯定不乏对「铁链女」声援的人,他们有没有想过,如果这样的提议后面真的付诸实施,很多人会更不敢发声说话。
很多人可能会反驳,网暴是网暴,跟为铁链女发声完全不是一回事,不要混淆视听。
我当然明白其中差别,也不会混淆视听。
但是不要忘了,这个提案建议的是什么?建议的是公诉。
什么是公诉?是人民检察院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向人民法院提出控告,要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确定犯罪事实、惩罚犯罪人的诉讼活动
也就是说,这个提案准备把网络上某些发言的行为,定义为犯罪嫌疑,然后进行审判定罪。
这种情况下,更改担心谁会混淆视听?
恕我直言,如果这个提案获准实施,这恐怕将会变成一个新的「口袋罪」。
一直被诟病的「口袋罪」是什么?是寻衅滋事罪。
很多人都认为应该取消寻衅滋事罪,因为这个罪名有太多过于模糊的表述,造成执法机关选择性执法,有很大的随意性。也容易成为某些人充分发挥权力大棒的工具。
正如我们前面所说,网络暴力还有很多模糊地带。同样的内容,不同的动机就是不同的定性。
动机又很难探知,而文字语言图片等信息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,又未必那么扎实。
把「网络暴力」等同于暴力,恐怕会事与愿违。
带来的可能是一片晴朗,没有人乱说话;但同时带来的,还可能是没人敢说话。
很明显,这份提案是在继续加强对民间声音的管控,削弱民间的发声机制。
支持这份提案的网民们,真的想要这样的结果吗?
还是,没有想到这将会变成一个模糊不清的「口袋罪」?
最后声明一下,我也反对网暴,但「网络暴力」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暴力来处理,虽然都有「暴力」二字。
所谓的「网络暴力」更多的是网上违规的信息披露、无端的谩骂和攻击,而这些基于产权原则,其实可以通过契约和民法来约束。
公诉,谨慎为妙。
2022年03月06日

题图:Laszlo Mednyanszky

上一篇:于国于己,都不要跟自己过不去
限量签名版《经济学入门50讲》

★ 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→ 右上角 → 设为星标 ★

奥派同仁的公号,欢迎大家关注 ↓↓↓

一课经济一起学,科学普及你我他
【一课经济学 | 智慧集结号】一年精读四本经典。知识点一点点的过,一点点的学。从哲学基础、方法论到基本公理、定理和规律,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,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。从第 1 季到第 4 季,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、跋涉探险,你我继续前行!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加入。

点击阅读原文
学习一课经济学❶1-4 季课程单课、❷思维导图、❸名师经济学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